强化防震应急力 共绘平安新画卷|规划中心组织召开安全知识科普教育学习会议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13日 16:40 浏览次数:
52 返回上一页
2025年5月12日,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调查研究规划中心以全国第17个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组织召开防震减灾安全知识科普教育学习会议。会议由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邓松涛主持。
会议聚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震科学实践深度融合,围绕地震机理、防御技术及地质灾害防治实际展开系统讲解,中心地震地质灾害主要技术骨干及部分技术员进行参会,进一步提升规划中心地震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科技支撑能力。

一、科学认知: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
会议以“认识地震”为切入点,系统剖析地震空间分布规律。四川作为“巴颜喀拉地块”东边界,川西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等区域地震风险等级居高、地震活动频繁。通过三维地质模型动态展示,与会人员直观了解“地震能量释放区”与“地质灾害链效应”的空间耦合关系。
针对地震震感特征,中心地勘所副所长彭浩结合汶川、泸定等历史震例,分析不同震级、震源深度对地表震动的影响规律。会议通过播放《地震地质与活断层特征》科教片,演示了横波、纵波对建筑物的差异化破坏机制。
二、实战赋能:震害防御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
会议针对地质灾害防治专题,播放《地震次生灾害链演变》纪实片。片中重现汶川地震诱发牛圈沟巨型滑坡、唐家山堰塞湖险情等典型案例,揭示“地震-滑坡-泥石流-堵江””灾害链的演化路径。彭浩结合彭州至汶川高速、西昌至宁南高速沿线地震地质灾害特征,重点强调强震区工程抗震设防需同步考虑地质构造稳定性和岩土体动力响应特性,加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
在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环节,参会人员集体观看《地震时如何自救互救》、《废墟生存72小时》两部教育片。教育片通过真人模拟与动画演示,教授“伏地、遮挡、抓牢”避震口诀,以及利用手机光源、敲击管道传递求救信号等实用技巧。
三、业务融合:防灾科技与调查实践的深度链接
针对川西高山峡谷区地震地质灾害防治需求,结合规划中心参与康定市“8.3”姑咱镇日地村日地沟山洪泥石流应急抢险救灾工作经验,将进一步开发遥感数据与地面监测数据,改进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评估系统,将抗震防灾减灾纳入城乡规划全过程,同时将国产智能大模型DeepSeek深度融入防震减灾体系,让科技成为应急救援的核心驱动力,为筑牢国家防灾减灾防线贡献力量。
通过此次宣传学习,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高中心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和公众的防震避险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增添力量,也使“5.12 防灾减灾日”及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真正深入人心。